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 從台灣視角出發的經濟學入門書

  #投資的人很多,做功課的人卻很少 前幾天,大學同學傳來一則新聞:「潤泰全、潤泰新淨值大減,爆下市危機」,起因來自於旗下南山人壽的美債部位下跌,拖累大股東潤泰雙雄。然而,在短短24小時內,公司發布了新聞稿 - 「擬將投資性不動產改採公允價值衡量,以維護股東最大的權益,解除淨值危機。」 我相信大多數的人,包含南山人壽如小小兵般,龐大的業務團隊,在第一時間都看不懂這在寫甚麼。即使是平常號稱會看財報的「價值投資人」,應該很少會去理解這些遊戲規則。 在跟同學討論了一兩個小時後,我把它翻譯成:「以棒球場為例,由於雙方投手控球失準,連續出現大量四壞球保送,已嚴重影響比賽進行。在經由雙方教練與裁判協調後,主審將好球帶放寬到『打者能揮棒碰到的地方』即可,以利比賽繼續進行。」聽起來很荒謬對吧?擺明裁判、球證、旁證都是我的人,你怎麼跟我鬥? 當然,「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規範與要求,遠遠比三上三下的棒球比賽複雜許多。即使略懂財報的企業經理人或多數投資人,也很不容易從報表中,看懂真實的營運表現。坊間的投資書籍,也鮮少能讓我們有信心地看懂台灣企業的財務報表。 #既然看懂財務報表這麼難,那不如改學經濟指標吧! 「企業的成長,看財務報表;國家的發展,看經濟指標。」 - 七月份的跨界 CrossOver20X20簡報讀書會,選了天下雜誌出版的《孫主任的經濟筆記:景氣預測權威帶你輕鬆看懂總經趨勢》,帶我們從貿易戰、科技戰、疫後商機、經營挑戰到金融投資一次掌握。 由於目前主要透過電腦和手機瀏覽電子書,相較於長時間閱讀紙本書籍,眼睛會比較容易疲憊。但讀墨提供的「電子書籤」功能,讓喜歡畫線、又不愛帶標籤紙的我,可以快速地找寫筆記、找筆記,甚至可以從「關鍵字標籤功能」連結到同類型的書籍,找到下一本喜歡的書。所以,現在我看實體書和電子書的比例大約是1比1。試閱時,如果發現是一本很硬的書,需要不斷地停下來思考,我就會購買實體書;相反地,如果作者文筆行雲流水,能深入淺出,讓我在短時間內進入狀況,那我就會買電子書,善用零星的時間閱讀,取代滑Tiktok和IG的時間。 當然,如果未來讀墨推出彩色版的電子紙閱讀器,可以進一步降低眼睛的負擔,我可能還會再大幅提高購買電子書的占比。 #從台灣的角度寫一本經濟學入門書 回到《孫主任的經濟筆記》這本書上。讀書會當天,作者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

《早知道就待在家》 – 從出發前的閱讀,到回家後的寫作。

#準備 我有個習慣,在旅行前先看一本相關的書,會有種提早開始玩樂的錯覺。 先讀書的效果,好比 《刺激1995》摩根費里曼的旁白 ,像從耳機傳來張震嶽的《自由》。自由的不只是正要出門的你,還有原本一蹋糊塗的生活壓力。當旅程除了五感的刺激外,還多了靈性,就會像切格瓦拉一樣,走出屬於自己傳奇的《摩托車日記》。 圖片來源:unsplash #遠行 對我來說,在外頭最無聊的莫過於搭火車或長途巴士,只能從灰灰髒髒的車窗往外看,不能隨時走出去呼吸。無論再美的風景,即使「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都仍然會讓我感到窒息。 所以,我喜歡利用交通往返的時間看書,在下車到站的時候,就能一邊逛、一邊享用剛出爐的新鮮知識。比方說,坐在飛往西雅圖的A350裡,翻閱《勇往直前》認識星巴克的崛起;搭往春日部的電車,一定要帶著兩三本《蠟筆小新》;2020年去墾丁的接駁車上,我躲在角落偷看田中千繪的寫真集。 旅行中的閱讀,效果會大於一加一;而一邊閱讀的旅行,都成了無法復刻的回憶。 關於這點,謝哲青在《早知道就待在家》是這麼寫的: 「所有的旅程,都是由真實與虛構的路線構成,它帶著我們橫渡現實與想像的領土。到頭來,所有的旅行,都擺脫不了書的先驗與局限。那些字裡行間的人情世故,才是旅途中唯一關注的現實。就這層意義上,所有的書都算是旅遊書,隨著書中故事的開展,世界也向我們呈現它被摺疊、無人知曉的面貌。」 #整理 而離家,最終是為了回家,回家展開更好的生活。 某種角度來說,旅行是為了充實生活的「補習」。補習班放學後,師父領進門,還得靠自己熬夜複習。但很多人會忽略了,回家後,記憶和照片一樣都需要被整理。 「所有旅途帶回來的物件,都只是現實世界支離的碎片,唯有附上故事後,這些物件才有意義,散發出存在的光輝,點出價值與意義。旅行是六感體驗,但不是想重現就能重現,回憶需要憑藉,需要觸發。這些帶回來的物件,能讓我溯及既往,召喚不可能再來一次的時光,重溫即將遺忘的故事。」 -《早知道就待在家》CH 3 紀念品。 圖片來源:unsplash #寫作 延續上一篇所說,謝哲青把「閱讀」比喻為精神上的旅行。 如果去迪士尼必須跟Elsa拍照,同樣的標準,讀書就應該要做筆記。在回顧筆記的時候,可以更深入理解書中的啟發,可以喚起自己相似的故事。當我們再次加入自己的觀點,重新詮釋文學、藝術或旅行,我們的創作就能賦予它全新的生命。  而

《早知道就待在家》 – 對旅人而言,精神和肉體的移動都能是旅行

  「想念北海道的雪」、「回憶2018年的紐約」、「那些在長灘島的日子」。 超過兩年的疫情,我的社群動態不斷地被這些傷感淹沒。「越得不到的越想要」- 以前專屬於愛情的台詞,現在更適合的Hashtag是「旅行」。彷彿我們的周遭是沒有綠洲的沙漠,水和養分只存在家鄉以外的地方。缺乏光合作用,就只能日復一日枯萎下去。 然而,那些千里之外的水秀山明,真的有那麼美好嗎?我們會因為參觀過羅浮宮,就成了文化人;摸到華爾街金牛就日進斗金;在淺草寺穿上和服拍照,就能變得溫柔婉約、端莊賢淑嗎? 這樣的「旅行」聽起來有如有神燈精靈,無所不行;又像是藍色小藥丸,擁有起死回生的能力。 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們萬華人一出生,背上就應該有左青龍、右白虎;經過北京天安門後,我開著坦克車也能在路上飄移。但現實好像沒有那麼神奇。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在外商科技業,超過一半的同事都有留學的血統 。 能夠負擔的家庭,都會盡量讓小孩接受海外教育的洗禮;而許多缺乏支援的年輕人,也會爭搶有限的打工渡假簽證 。包括我在內,每一個離鄉背井,或正要揚帆啟程的人,不論是留學、工作或背包客,都相信遊子異鄉的累積,能幫助我們成為見多識廣、心靈富足的人。 不幸的是,突如其來的國境封鎖,強迫我們瞬間改變。待在家成為主流,必須出國的人都有難言之隱。曾幾何時機票、回國成了「病毒」的代名詞,即使十四天隔離也免不了人們的恐懼。 但幸運的是,我們開始找回其他方式,在家中也能探索自我。2021年出版的《早知道就待在家》,是出走了大半輩子的作家謝哲青,利用疫情期間,對「旅人」這個角色的反思。他把「閱讀」比喻為另一種旅行。萬卷書和萬里路一樣重要,我們沒辦法單靠足跡和經驗獲得成功,但可以透過閱讀養精蓄銳,等待重新啟程的那天。 「誰說出門才能找到自我?只要不斷地移動,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都算是旅行,都算是每個人探索自己存在意義的一部分。」 「旅行歡樂的程度,取決於心態與感受力,和目的地及預算沒有直接的關聯性。只要我們把遊山玩水的心情代入居家,就會發現從陽台遠眺路口的紅綠燈,和在阿拉斯加的雪原中仰望極光一樣新奇有趣。」 兩句話分別寫在這本書的一開頭和結尾。對於隨時準備好的人,就算在家裡的收穫,也不亞於旅行;而對於毫無準備的人,與其浪費錢和時間,不如《早知道就待在家》。 下一篇,我想把書中 對「旅行文學」 的 幾個 有趣觀點, 獨立出來寫 。

《搖滾經濟學》- 音樂演奏的體驗經濟

博恩,脫口秀演員,最知名的音樂作品是YouTube 點閱率800萬的「Taiwan」和300萬點閱的「我怕練太壯」。 點閱率800萬是什麼概念? 蔡依林的代表作之一《馬德里不思議》是500萬人次觀看,而天團五月天的《成名在望》也不過稍稍比800萬多一些,1000萬點閱。(2021/7/7) 有這麼高的人氣,哪有不開演唱會的道理。 所以過年前,連續三天,脫口秀和演唱會組合的「博恩雙聲道」,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爆滿舉行。 在這個出唱片只會賠錢的年代,演唱會成了所有藝人的收入來源。 而音樂,就成了「體驗經濟」的完美教材。 從打造超級巨星開始,靠著「規模經濟」與「獨特性」就能創造數百倍,甚至數萬倍的市場價值。 而「數位經濟」的演算法,則持續幫這些巨星累積運氣,用更多的曝光佔據排行榜。 接下來,透過「供需原理」吸引熱潮,搶購門票。靠「差別定價」從忠實粉絲身上轉取更多利潤。 這還不夠,透過「控制成本」和販售周邊服飾配件,靠「互補商品」把那些零錢也收入口袋。 最後再高唱《We all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或是《入陣曲》,告訴所有人 ”你花的錢都是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enjoy it !“ 賺錢,還能聖潔的像上帝,難怪博恩願意拔腿毛穿裙子,套上緊身衣,還不怕在幾千人面前破音。 這就是歐巴馬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 Alan Kruger的七大搖滾經濟學原理。 在2021年最新出版的《搖滾經濟學》中,他形容經濟學和音樂就像雙聲道。 音樂產業能說明經濟學原理如何運作,以及各種經濟力量如何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 而經濟學家也可以在研究音樂產業的過程中,獲得對經濟與人類行為的新見解。 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方式和音樂有所連結。音樂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 《搖滾經濟學》: https://lihi1.cc/7bxDo/ken #搖滾經濟學 #天下雜誌出版 #跨界知識社群 #跨界推廣大使 #跨界創作者 #書摘 #經濟學 #音樂 #搖滾

劍橋的亡命之徒旅行

我睡眼惺忪地揉了揉眼睛,將靠在車窗上的頭抬了起來。眼前站著一位帶著毛線帽子,穿著深藍色制服的中年男子,非常眼熟。 他看著我說:「Sir, we've arrived.」 「Ohh, have we arrived ? Tha~nk you!」才來英國幾天,就想很做作地模仿一下那種不乾脆口音。 一邊說著也趕緊背著背包站起身來。 咦不對?這裡不像是Cambridge Railway Station啊! 「Excuse me, where is it?」我睜大眼睛,滿臉驚恐地問著眼前的司機。 「It's the last stop of the bus.」他臉上皺著眉頭,顯然我問了個很蠢的問題。不斷揮舞的左手,示意著我趕緊下車,我能感覺到他急著想下班 ,或許是晚上跟人約好看球賽喝一杯了。天曉得! 我就這樣迷迷糊糊地朝車門外走去。 前腳才剛落地,車門馬上「啪」一聲關了起來。那位大哥開著他的車,啊搖啊搖啊搖地揚長而去!(對!臉上大概正是蝙蝠俠系列裡小丑的那種笑容)只留下在獨自一人在荒郊野外的我! 我回想一下不久前發生的事。 從King's Collage逛完出來之後,到市中心搭巴士回劍橋火車站,然後搭車去飯店。對!我應該是這麼計畫著的沒錯。 劍橋和倫敦的道路一樣,錯綜複雜,有點像首爾的 北村韓屋村 那樣,好像怕人太容易找到路似的。 我索性依著導航在蜿蜒崎嶇的街道中找尋出路。 先是往右走,過了兩個紅綠燈,接著向左手邊拐進一個沒有人的巷子裡。巷子很窄,看起來最多只能讓一台腳踏車通過。一旁的天空已從傍晚的昏黃轉為湛藍色,正漸漸被夜幕吞噬著。冬天的英國,在太陽下山後會冷的直打哆嗦。我就這樣雙手插著在口袋,一邊加快我的腳步保持暖和。也不知道穿過幾個路口後,終於看到巴士站在我的斜前方。 部落客說,在劍橋,所有巴士都可以到市中心;所有巴士也都可以到火車站。所以看到大排長龍的人潮,我也不管是幾號巴士就上車了! 但上了車,還是有點擔心。特別問司機:「Are you going to the railway station?」 司機轉過頭來看了我一眼,對!就是那個穿著深藍色制服、帶著毛帽的中年男子,絕對錯不了。「Yes!」臉上還掛著不算難看的微笑。 「How long will be there ?」我問。 「I'll

我在希斯洛的空中 - 倫敦的陽光、雲和大氣壓力

Charles 說他總是選喜觀靠窗的位置,可以看著飛機降落在 Heathrow 的過程。 倫敦上空總是佈滿厚厚的雲,連綿數公里雲像 俯臥低瞰著來往倫敦的人。來自蘇格蘭,來自約克郡,來自歐洲,或是從中東、從亞洲來的,還有英格蘭本地人,以及我們最受不了的粗魯美國人。坐在我隔壁的 Charles 這樣形容著。 陽光灑在雲的背脊上,遍佈著充滿朝氣的金黃,看起來像極了吉利馬札羅山下的非洲大草原一般,無邊無際、充滿生命力。 他微微彎下腰,盡量地將繫上安全帶的身子往前傾,手指向上示意我抬頭。原來,上方還有一層薄薄被陽光穿透、像在燃燒般的雲。陽光直射在我臉上,照的我瞬間無法睜眼,我趕緊瞇著眼,好閃避陽光的逼視。 但是,「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實在是太漂亮了,顧不得眼睛的不適應,也硬要多瞧上幾眼。 Charles 說:「 Ken, do you know the Harry Potter ?」 我當然看過 Harry Potter ,只不過唯一的一次就是在大阪環球影城。 「 Of course, I'm a big fan of the Harry's Series. 」再怎麼樣都不能丟台灣人的臉吧,我這樣邊想邊撒謊。其實也不算說謊,至少我在環球影城還玩了兩次禁忌之旅,也算得上很有心了! Charles 看著窗外問我:「 Do you believe that the Harry is existed ? 」 「 Obviously not, it's just a novel. 」我揪著眉頭心想,怎麼會有人問這種問題,我表姐的 2 歲小孩都該知道那只是小說。 「 But if it's not real, what makes the England so fascinating without magic, Hogwarts and Harry Potter ? 」他轉過頭來笑著。 呃 .... 我聳了聳肩,只能因為我的孤陋寡聞舉白旗投降。 他搖搖頭,臉上浮現了一絲微笑,彷彿在說,你該懂的。接著,就自顧自的繼續望著窗邊,沒有說話。 過不了一會兒, A380 的大螢幕播放著窗外降落的鏡頭,伴著引擎、起落架的震動,像是全程直播的 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