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11月, 2013 起發佈的文章

不要責備「問題」和「失敗」,應該要感激。

「創新」、「效率」、「品質」是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新產品、新專案或新事業部門在成立初期都會經歷一次一次的失敗和錯誤嘗試。為了避免被責怪,多數人在犯錯後都會設法隱瞞,直到最後病入膏肓才驚覺事態嚴重,讓組織錯失改善的先機,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費。 因此,領導人在制定嚴格檢驗流程的同時,也要營造「多問多說、安心認錯」的組織文化,鼓勵團隊將「問題」和「失敗」提出,建立透明的討論機制,讓這些失敗能成為有價值的經驗。而組織能否確實檢討這些失敗,考驗領導者的應變能力,也會影響企業整體的競爭力。 記得部隊長官常說:「有不懂就要發問,把問題提出來就是在幫我們解決問題,因為你的問題可能就是別人的問題。」 「問題」和「失敗」不應該是障礙,好的問題能成為溝通的橋樑,而好的領導人可以從失敗中找到新的出路。如果你發現你的老闆是這樣的人,請向他學習!如果不是,那就自己練習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Acer看台灣國際品牌的未來

在台灣要發展國際品牌很「刺激」,企業規模小、缺乏廣大的內需市場、產業政策不完備、缺乏國際企業人才教育等,讓 Acer, HTC, Asus 這些科技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容不得任何閃失。 面對快速的科技典範轉移,缺乏行銷、軟體、研發能力的台灣企業反應不及、處處挨打。在產業背景、地理位置相近的韓國,政府投入國家資源支持企業財團做科技研發、搞行銷,培養出多間知名國際企業。但即使如此,也隨時會面臨市場飽和、國內市場規模太小等問題。所以,這些企業不斷地在研發端達到差異化,創造新的核心競爭力,也相當注重使用者體驗,讓產品隨時能跟著市場需求做調整,彌補先天資源上的劣勢。 國際企業的另一個關鍵能力在「人」和「制度」。 BenQ 前策略長李志華表示:「台灣沒有管理國際公司的能力,因為我們不習慣有制度的管理運作。」突顯台灣「人治」的風格,在企業規模漸趨龐大的時候,容易產生更多的決策失誤。而亞洲的企業文化和西方先進國家的管理風格大相逕庭,也增加了企業在聘用外籍經理人的溝通困難,當然這其中也包含了文化、種族的因素。 台灣企業仍在經營「國際品牌」的漫長路途中摸索,我們能從這些活的商業個案中與企業一起學習成長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或許這些成熟的企業,需要的正是新世代對於「創意」和「人性」的敏銳嗅覺,解決差異化和制度的問題,讓國際舞台上能看見更多具有「台灣味」的關鍵能力。

世界設計之都該如何社會創新?

上星期在加拿大蒙特婁( Montreal ),台北獲選為「 2016 世界設計之都」,將在接下來的兩年舉辦多項國際設計競賽、展覽講座及大型論壇等活動。世界設計之都( World Design Capital, WDC )每兩年舉辦一次,由專業評審從眾多城市中選出其中最具典範意義的一座。過去曾獲選的城市分別有 2008 年義大利杜林( Torino )、 2010 年韓國首爾( Seoul )、 2012 年芬蘭赫爾辛基( Helsinki )、以及 2014 年南非開普敦( Capetown )。本屆台北以「社會設計」為主題,打造具有設計遠見城市的願景,成功贏得評審團的青睞,讓台灣的設計有機會能再次在國際舞台展現。 社會設計即是將所面臨的議題或新的社會需求,以社會創新和跨領域的思維,從根本找出解決方案,創造新的共享價值。「社會創新」整合社會、設計與管理等不同專業領域,發展新的策略及概念,進而成為具體執行方案。《美學 CEO 》作者吳翰中提出的社會創新方法包含:找出社會議題、流程分析、系統性思考、深入根本原因,最後才是設計方案。 國際設計大師 Jon Kolko 說: "We're good at designing things. But we ’ re really bad at picking what to design." 。要能讓社會創新與社會設計成功的重點,除了「整合各領域的專業」外,更重要的是能「找出值得改善的議題」。所以身為 2016 世界設計之都的台北,將從環境、社會、經濟、文化、醫療或科技等各個領域去探索問題,用設計的角度出發,讓過去小而美、單打獨鬥的文創產業,能在不同的社會議題上創造新價值,給老台北增添新活力。

Goldman or Google?金融業和科技業的角力

過去 50 年,金融體系是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來源之一,它帶動了國際企業的全球化,改變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並影響了世界各地的社會發展。然而,在近 20 年來,金融遊戲的失控反倒讓曾經輝煌的經濟成果幾度陷入困境。同一時間,科技業逐漸從硬體、軟體,發展到行動服務、雲端科技,在全球 GDP 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更深入街坊家庭成為生活周遭不可或缺的消費產業。話雖如此,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的關係亦是密不可分,而彼此之間的重要性及發展也逐漸成為關注的焦點。 耶魯大學的經濟學教授 Robert Shiller 認為:「金融產業支持了今日世界的經濟流動,包括科技業。而後者也和前者一般,實行企業間的併購交易,兩者的創新與專業同等重要。」而來自 Google 研究機構的 Vivek Wadhwa 表示:「科技在現代社會扮演著多種面貌,我們可以從網路影音觀賞演講、用社群媒體隨時隨地溝通,即時導航、蒐集資訊都輕而易舉。相反地,網路的金融型態日趨成熟, Paypal 的虛擬貨幣及群眾募資或許能取代龐大卻腐敗的金融產業。」 綜觀過去發生的金融秩序問題,的確因為貪婪造成如 1997 亞洲金融風暴、 2008 金融海嘯等,應該制定更完整的規範來監督,以降低相同的風險再度發生。然而在資本日趨龐大的科技產業中,也存在著類似的道德風險。不可否認地,許多科技產品的問世讓人類生活更加美好,但也有為數不少的科技公司只顧著追求高收益、高報酬的經營目標,與他們口中的金融機構沒有兩樣。有鑑於此,對於專業經理人與學生的道德教育該如何落實,比兩個產業的老大之爭顯得重要許多,否則,不論是金融集團或科技巨擘終將面臨泡破化的命運。 我更好奇的是,文中提到的「群眾募資」和「虛擬貨幣」未來的發展能否真正龎大到足以替代現有的金融體系?

雲門舞集「稻禾」首演

雲門舞集 2013 年最新創作「稻禾」首演於現場戶外同步演出。為慶祝雲門舞集 40 周年,特別在國家戲劇院外及全國七縣市同步直播,包括宜蘭、新竹、彰化、南投、雲林、屏東、苗栗等地,更與公共電視及中華電信合作,讓全台灣的觀眾都能一同欣賞 40 周年的精采表演。雲門舞集自 1973 年創團,從社區、學校表演開始,如今已是國際知名的舞蹈團體,巡迴全球各地表演。從 1975 年的「白蛇傳」到 1986 年的「我的鄉愁,我的歌」,再到 2011 年的「如果沒有你」,作品涵蓋了中西文化、台灣草根和時代的流行,並能從種類豐富的作品中看見他們不自我設限、積極嘗試、持續創新的精神。 創辦人林懷民說:「感謝大家和今天能和雲門站在一起, 40 年間,我們也曾有心灰意冷的時候。然而在教室、在工廠、在醫院、在每個地方,不管時代給我們甚麼考驗,台灣人仍都堅守崗位,這讓我們更加不敢怠慢。」過去 40 年,雲門跑遍全球 5 大洲、 187 個城市、榮獲無數國際獎項。一路走來雲門不斷地練習,對自我的高標準從來沒有改變,而他們對台灣這片土地的付出更是有目共睹。今年的作品「稻禾」呈現了雲門對台灣這塊土地最美麗的呼喚,希望透過舞蹈演出翻騰的稻浪,讓全球能看見台灣稻田在四季用不同色彩、不同聲音展現的各種生命。

文化創意產業的新命題 -「文創消費力」

文創產業的育成行之有年,政府推動設置文化部、企業投入創意商品化、媒體聚焦微型創業,不論是大型的創意園區、獨立的個人空間或是假日的小市集,精緻、多樣化、有特色的商品,詮釋了台灣文創產業令人驚訝又驕傲的成果。 過去文創受到的關注主要集中在都會,由政府整體規劃創意聚落,培養產業人才。如今,這些成果逐漸蔓延到鄰近的郊區、甚至全台各地,與在地生活結合,儼然為地方產業創造新的商機,建構台灣綿密的文創網絡。消費者結構也隨著產業版圖的擴張有了改變,不僅是過去的菁英消費族群,文創消費的平民化,讓每個人都有能力去享受,成為產業繼續向前的新動力。 但消費者是用甚麼角度去購買文創產品?為了支持,還是需求?是為了「需要」或是「想要」。許多人開始思考如何能滿足消費端生活上實質的「需要」,讓需求能穩定成長,產業才有機會擴大,用規模降低成本,未來輸出這些創意才會有競爭力。這是台灣文創人與消費者共同的願景,可以預期地,「文創消費力」的影響現在才要開始發酵。

第七屆「AppWorks Demo Day」網路新創發表會

第七屆「 AppWorks Demo Day #7 」今天下午一點於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次發表會共有 16 個新創團隊分享他們的產品、創意和商業模式。其中《 Tildespace 》提供雲端存取空間,《 Doremi Star 》、《 XBA 籃球幫》和《歐米鎖屏》以開發跨平台 Apps 為主,《 Qbit 》、《瑞德感知》和《 Bill Matser 》則透過軟硬體整合串聯服務。其他像《美樂狗》、《 Citytasker 》及《 179 公益》則將公益與科技結合,讓科技更有活力、也賦予公益不一樣的生命。我想跟大家分享整場發表會中,三個令我最感興趣的創業團隊,或許你們也會愛上他們的創意。 《跑客幫》- 提供國際代購媒合服務。透過《跑客》與《買客》的媒合,讓有代購需求的人能省下運費成本,同時出國的旅客也可以幫忙代購賺取服務費用,節省旅遊負擔。 《 iTouch 互動廣告機》- 以專利的大型觸控廣告看板,吸引消費者、與顧客產生互動,更進一步加快服務流程,縮短等候時間。更重要的,他們會回收淘汰的二手電視,清潔後掛上光學觸控面板,就能作為新的互動廣告機,既環保也節省成本。 《 Dailyevent 》- 為免費活動訊息刊登平台,除了一般的活動資訊、地圖服務外,會員可自由「訂閱」喜歡的藝人或地點,系統便會將正在關注或有興趣的活動主動通知使用者。讓大家能花很少的時間「搜尋」,多花時間在「享受」。

BBC為平衡區域資訊差異建立MediaCityUK

資訊落差、資源不均、媒體素養等問題是諸多國家近幾年來相當棘手的問題。在歐洲,英國廣播公司 (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 )自 2006 年開始在曼徹斯特( Manchester ) 規劃媒體新城( MediaCityUK ),目的是能縮短區域差異、拓展就業機會外,更與校園合作培養媒體教育,建構完整的媒體產業鏈。除了傳統的本業, BBC 也資助在地獨立製作、推廣體驗學習、將資源分配逐步平均,並透過 BBC Trust 讓所有人都能透明地知道 BBC 做了哪些事情。 BBC 是英國最大資訊平台,旗下服務包含電視、網路及廣播。作為媒體,他們知道自己的重要性,清楚該有的責任在哪裡,因此他們開始拋磚引玉,讓媒體專業回歸最初的使命--「服務公民」。 BBC 既 記錄著英國歷史,它的改變也可能塑造全球歷史。 台灣的公共電視也很努力在推廣公民媒體、塑造健康的媒體環境。但相較於 BBC ,公共電視的收視率幾乎沒有影響力。下次在抱怨媒體亂象、資訊混亂的時候,不妨換個口味,讓台灣也有機會出現下一個 BBC 。

實習大叔 - 創新,幾歲的都可以

IMDb - The Internship: http://www.imdb.com/title/ tt2234155 電影《實習大叔》 (The Internship) 裡,兩個中年失業的業務員 Billy 和 Nick 到 Google 擔任實習生,與來自全美頂尖大學的菁英,彼此競爭合作、激發創意,一起冒險挑戰、展現 Googliness ,最後成為 Googlers 的故事。 主角 Vince Vaughn 表示:「在電影裡表達了每個世代都能從另一個世代身上學習、借鏡,那怕是經驗、能力或是無可救藥的樂觀、積極。」透過一連串幽默詼諧的挑戰,傳達給每一位觀眾團隊合作、享受工作與懷抱夢想的態度。這也是整部電影裡不斷強調的 Googliness 工作精神──「 Play Hard, Work Hard 」。 導演 Shawn Levy 說:「在這個時代不論年輕還是有經歷,你隨時會感覺和世界格格不入。」在台灣這樣,美國也是,全世界都一樣,這很合理。《實習大叔》告訴我們,與其抱怨、退縮,不如嘗試、創新。我們不一定都像 Steve Jobs 或 Googler 同樣都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但起碼我們能給自己機會,試著讓自己和生活變得更美好。

2013 The Man Booker Prize - 《The Luminaries》by Eleanor Catton

  上個月中旬, 2013 The Man Booker Prize ( 曼布克獎 ) 的得主在倫敦的頒獎典禮上揭曉了,來自紐西蘭的 28 歲小說家 Eleanor Catton 以作品《 The Luminaries 》 ( 發光體 ) 在本屆 13 本入圍的小說中脫穎而出。   這本描寫 1866 年一名英國淘金客在紐西蘭發生的故事,總共 12 章,劇情富有張力,節奏由慢而快。本屆曼布克獎評審團主席 Robert Macfarlane 表示:「這本書結構錯綜複雜,卻條理分明,敘事手法引人入勝,字裡行間都能看出作品的成熟度,沉著的風格令人驚艷。」   紐西蘭籍的作者 Eleanor Catton 於 1985 年在加拿大出生。 2008 年便以首部極短篇小說《 The Rehearsal 》 ( 彩排 ) 獲得英國衛報及當地多項媒體的青睞,並翻譯成 12 種語言在全球 17 個地區發行。今年更以歷來最長篇幅的作品《發光體》成為史上最年輕的曼布克獎得主。   曼布克獎過去稱作布克獎 (The Booker Prize) ,於 1968 年設立於英國,與美國普立茲獎 (Pulitzer Prize) 和諾貝爾文學獎同為全球最重要的文學獎項。特別的事,該獎過去設有美國籍作家的排除條款,但這項規定將於明年取消,意味著它將更俱公平與代表性。歷年過去得獎作品也曾被翻成電影,並獲得多項奧斯卡獎的肯定,如 2002 年的《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 ) 、 1992 年的《英倫情人》 ( The English Patient ) 。

愛情,管你幾歲--《熟男行不行》

IMDb - Crazy Stupid Love: http://www.imdb.com/title/tt1570728/ 電影《熟男型不型》 (Crazy Stupid Love) 的故事從一個失婚的山姆大叔開始說起,一層一層刻劃出愛情在各個年齡、不同角色的甜美、苦悶、波折與感動。每個世代都有自己面臨的愛情命題,當到了一個年齡,男孩和女孩開始對愛情產生好奇。妙的是,隨著我們年紀越大、看世界的格局更廣,但對愛情的認識並不會同樣地成長。 聽到愛情故事時,我們的直覺反射出一個男女之間的浪漫故事,平凡的序幕,一連串挑戰,補上一個溫馨的結局。這部電影雖然也是如此,不過給了我們更多問題,包含愛情的各種層面,甚至連帶了親情的愛,凸顯愛情中許多的灰色地帶。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愛情不是非黑即白,電影裡沒有反派。誰說一定會有壞蛋?在《熟男型不型》裡,每個人都是平凡人,故事簡單又矛盾,就像上演真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