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3月, 2016 起發佈的文章

「讓小說家討厭的那種人」 - 村上春樹的無奈

       不久前,時報出版了村上春樹最新的散文隨筆,自述35年來他如何寫出13本長篇小說,也介紹了外人想一窺究竟的小說家生活。二月以來,全台各地獨立書店同步舉辦《 身為職業小說家 》系列講座,台北首場「讓小說家討厭的那種人」,選在緊挨著松菸誠品一旁的 閱樂書店 。由身兼小說家、文學評論家於一身, 也是《 秘密讀者 》編輯、《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作 者朱宥勳主講,介紹創作圈與評論圈長久以來的愛恨糾葛。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文壇對村上春樹的評價很兩極。       「在一個評論發達的國家,才有機會看到對作品或作者的大力批判。」朱宥勳先提到日本與台灣出版圈的差異,「在日本,評論圈會據實評價文學作品。文學就像是他們的公共生活一樣,可以不斷地被拿出來討論。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辯證後,最後留下來的聲音就自然了定義作品的地位。」他說,「但在台灣批評一件作品,不只得罪作者本身,還可能遭到書迷的批鬥,甚至會斷了少數與出版社合作的機會,因為這個圈子實在是太小了。」大多數的評論家為了避免類似的紛爭,不是儘量少寫評論,就是蜻蜓點水地將這些作品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所以我們在台灣能看到真正客觀的文學評論或影評,實在屈指可數。 (為避免大家白花錢活受罪,朱宥勳揭露了兩種常使用的護航手段。第一種是在評論中只介紹內容,不下判斷。通常在作品表現差強人意的時候,評論家會著重在介紹作品的素材、結構或時空背景,不給予直接的正反面評價。第二種是在推薦序或評論中連結其他的作品。當作品空洞或結構鬆散時,推薦序會比擬一些名著,透過大篇幅闡述這些經典,巧妙地迴避要稱讚劣質作品的窘境,也能試圖營造出與名作同樣水準的錯覺。) 而面對日本評論圈給村上春樹的批判,他在這本隨筆裡,透露了他的輕蔑及無奈。「評論家常常還沒搞懂作者想說什麼,就從自己的觀點開始批評。」        一件作品成功的關鍵,在於「作者意圖」、「文本表現」和「讀者接收」三者之間能否環環相扣。首先,作家的文筆會直接影響到「文本」能表現出多少作者的想法。但有些時候,文字寫的非常精彩,讀者卻無法產生共鳴。這不見得是讀者缺乏素養,常常是因為每個人會用自己的美學規則在看待作品。也因此,面對不同觀點的評論,同一件作品會貶褒不一。專業的讀者要讓自己盡量理解作者本身的意圖,才能真正客觀地判斷文字表現是好是壞。        小說家要膽大心細,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