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我在希斯洛的空中 - 倫敦的陽光、雲和大氣壓力


Charles說他總是選喜觀靠窗的位置,可以看著飛機降落在Heathrow的過程。

倫敦上空總是佈滿厚厚的雲,連綿數公里雲像 俯臥低瞰著來往倫敦的人。來自蘇格蘭,來自約克郡,來自歐洲,或是從中東、從亞洲來的,還有英格蘭本地人,以及我們最受不了的粗魯美國人。坐在我隔壁的Charles這樣形容著。

陽光灑在雲的背脊上,遍佈著充滿朝氣的金黃,看起來像極了吉利馬札羅山下的非洲大草原一般,無邊無際、充滿生命力。

他微微彎下腰,盡量地將繫上安全帶的身子往前傾,手指向上示意我抬頭。原來,上方還有一層薄薄被陽光穿透、像在燃燒般的雲。陽光直射在我臉上,照的我瞬間無法睜眼,我趕緊瞇著眼,好閃避陽光的逼視。

但是,「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實在是太漂亮了,顧不得眼睛的不適應,也硬要多瞧上幾眼。

Charles說:「Ken, do you know the Harry Potter?」

我當然看過Harry Potter,只不過唯一的一次就是在大阪環球影城。

Of course, I'm a big fan of the Harry's Series.」再怎麼樣都不能丟台灣人的臉吧,我這樣邊想邊撒謊。其實也不算說謊,至少我在環球影城還玩了兩次禁忌之旅,也算得上很有心了!

Charles看著窗外問我:「Do you believe that the Harry is existed ?

Obviously not, it's just a novel.」我揪著眉頭心想,怎麼會有人問這種問題,我表姐的2歲小孩都該知道那只是小說。

But if it's not real, what makes the England so fascinating without magic, Hogwarts and Harry Potter ?」他轉過頭來笑著。

....我聳了聳肩,只能因為我的孤陋寡聞舉白旗投降。
他搖搖頭,臉上浮現了一絲微笑,彷彿在說,你該懂的。接著,就自顧自的繼續望著窗邊,沒有說話。

過不了一會兒,A380的大螢幕播放著窗外降落的鏡頭,伴著引擎、起落架的震動,像是全程直播的IMAX電影。
飛機接著微微向下劃破雲層,清楚地可以看到,我們在倫敦正上空,前方是Heathrow!太美了!

外頭的高度漸漸降低,心中的屏幕布漸漸揭起。
「或許這兒真的有Harry Potter!」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西班牙公寓三部曲》 - 今天的反派,也可能成為明天的真愛

法國電影《西班牙公寓系列》以主角 Xavier 的人生為主軸,從西班牙留學生活開始,到落腳紐約成為單親爸爸。 2002 橫跨到 2014 ,整整 12 年,讓觀眾跟著主角們一同從稚氣青澀走到中年危機。整個系列節奏輕快詼諧,《西班牙公寓》、《俄羅斯娃娃》和《紐約愛情拼圖》中,導演 Cedric Klapisch 敘寫生命各個階段的問題,讓這部法國小品的層次感,與好萊塢商業片格外不同。 我的故事就像全歐洲,一切都從這裡開始。 2002 年的《西班牙公寓》 (Euro Pudding) 描述對未來徬徨的新鮮人 Xavier 到西班牙念書。在巴塞隆納( Barcelona )住進一間國際學生公寓,與來自歐洲各地的菁英朝夕相處,公寓內彷彿「歐盟」般充斥著差異、衝突與融合。 Xavier 自己的生活也一言難盡,遊走在道德的邊緣,背叛深愛他的法國女友、介入好友的婚姻、與女同性戀同居、甚至幫英國室友隱瞞偷腥。經歷瘋狂的一年後, Xavier 更認識自己,選擇實現夢想成為作家。 我們永遠不知道誰是最裡面的俄羅斯娃娃。 五年後的《俄羅斯娃娃》 (The Russian Dolls) ,邁入三十歲的 Xavier 雖然沒有一貧如洗,但也稱不上光鮮亮麗。感情載浮載沉,過慣了一夜情,明明自己寫浪漫故事,卻不懂愛情。直到遇見了前室友 Wendy ,浪子才找回真心。最後他明白,能成就「愛」的並不是完美女人,就像聖彼得堡( Saint Petersburg )比例完美的道路與建築,也不見得適合居住。《俄羅斯娃娃》象徵著,我們永遠不知道誰是最裡面的俄羅斯娃娃,總是一個一個試著,期盼每一個「她」是最後一個。 人生就像拼圖一樣,要對的角度才能拼湊出完整的圖形。 「人生看來是從A點到B點的一直線,但我卻一直在轉彎。」在 2014 年的《紐約愛情拼圖》 (Chinese Puzzle) 中, Xavier 成為爸爸多年後,對人生卻依舊困惑。對比當年留學時那些青春必備的荒唐,進入家庭後的責任和壓力沒有絲毫讓他感到平淡。「我和英國老婆在巴黎生活十年,她到紐約與美國人有外遇,我讓女同性戀有了孩子。為了美國國籍,我和一個華人結婚。在大蘋果我又遇見了初戀。誰想的到生活是如此複雜?」過去、現在及未來三段愛情在紐約再次交會,這一次, Xavier 終於從對的角度,完成自

《搖滾經濟學》- 音樂演奏的體驗經濟

博恩,脫口秀演員,最知名的音樂作品是YouTube 點閱率800萬的「Taiwan」和300萬點閱的「我怕練太壯」。 點閱率800萬是什麼概念? 蔡依林的代表作之一《馬德里不思議》是500萬人次觀看,而天團五月天的《成名在望》也不過稍稍比800萬多一些,1000萬點閱。(2021/7/7) 有這麼高的人氣,哪有不開演唱會的道理。 所以過年前,連續三天,脫口秀和演唱會組合的「博恩雙聲道」,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爆滿舉行。 在這個出唱片只會賠錢的年代,演唱會成了所有藝人的收入來源。 而音樂,就成了「體驗經濟」的完美教材。 從打造超級巨星開始,靠著「規模經濟」與「獨特性」就能創造數百倍,甚至數萬倍的市場價值。 而「數位經濟」的演算法,則持續幫這些巨星累積運氣,用更多的曝光佔據排行榜。 接下來,透過「供需原理」吸引熱潮,搶購門票。靠「差別定價」從忠實粉絲身上轉取更多利潤。 這還不夠,透過「控制成本」和販售周邊服飾配件,靠「互補商品」把那些零錢也收入口袋。 最後再高唱《We all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或是《入陣曲》,告訴所有人 ”你花的錢都是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enjoy it !“ 賺錢,還能聖潔的像上帝,難怪博恩願意拔腿毛穿裙子,套上緊身衣,還不怕在幾千人面前破音。 這就是歐巴馬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 Alan Kruger的七大搖滾經濟學原理。 在2021年最新出版的《搖滾經濟學》中,他形容經濟學和音樂就像雙聲道。 音樂產業能說明經濟學原理如何運作,以及各種經濟力量如何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 而經濟學家也可以在研究音樂產業的過程中,獲得對經濟與人類行為的新見解。 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方式和音樂有所連結。音樂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 《搖滾經濟學》: https://lihi1.cc/7bxDo/ken #搖滾經濟學 #天下雜誌出版 #跨界知識社群 #跨界推廣大使 #跨界創作者 #書摘 #經濟學 #音樂 #搖滾

「讓小說家討厭的那種人」 - 村上春樹的無奈

       不久前,時報出版了村上春樹最新的散文隨筆,自述35年來他如何寫出13本長篇小說,也介紹了外人想一窺究竟的小說家生活。二月以來,全台各地獨立書店同步舉辦《 身為職業小說家 》系列講座,台北首場「讓小說家討厭的那種人」,選在緊挨著松菸誠品一旁的 閱樂書店 。由身兼小說家、文學評論家於一身, 也是《 秘密讀者 》編輯、《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作 者朱宥勳主講,介紹創作圈與評論圈長久以來的愛恨糾葛。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文壇對村上春樹的評價很兩極。       「在一個評論發達的國家,才有機會看到對作品或作者的大力批判。」朱宥勳先提到日本與台灣出版圈的差異,「在日本,評論圈會據實評價文學作品。文學就像是他們的公共生活一樣,可以不斷地被拿出來討論。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辯證後,最後留下來的聲音就自然了定義作品的地位。」他說,「但在台灣批評一件作品,不只得罪作者本身,還可能遭到書迷的批鬥,甚至會斷了少數與出版社合作的機會,因為這個圈子實在是太小了。」大多數的評論家為了避免類似的紛爭,不是儘量少寫評論,就是蜻蜓點水地將這些作品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所以我們在台灣能看到真正客觀的文學評論或影評,實在屈指可數。 (為避免大家白花錢活受罪,朱宥勳揭露了兩種常使用的護航手段。第一種是在評論中只介紹內容,不下判斷。通常在作品表現差強人意的時候,評論家會著重在介紹作品的素材、結構或時空背景,不給予直接的正反面評價。第二種是在推薦序或評論中連結其他的作品。當作品空洞或結構鬆散時,推薦序會比擬一些名著,透過大篇幅闡述這些經典,巧妙地迴避要稱讚劣質作品的窘境,也能試圖營造出與名作同樣水準的錯覺。) 而面對日本評論圈給村上春樹的批判,他在這本隨筆裡,透露了他的輕蔑及無奈。「評論家常常還沒搞懂作者想說什麼,就從自己的觀點開始批評。」        一件作品成功的關鍵,在於「作者意圖」、「文本表現」和「讀者接收」三者之間能否環環相扣。首先,作家的文筆會直接影響到「文本」能表現出多少作者的想法。但有些時候,文字寫的非常精彩,讀者卻無法產生共鳴。這不見得是讀者缺乏素養,常常是因為每個人會用自己的美學規則在看待作品。也因此,面對不同觀點的評論,同一件作品會貶褒不一。專業的讀者要讓自己盡量理解作者本身的意圖,才能真正客觀地判斷文字表現是好是壞。        小說家要膽大心細,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