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劍橋的亡命之徒旅行

我睡眼惺忪地揉了揉眼睛,將靠在車窗上的頭抬了起來。眼前站著一位帶著毛線帽子,穿著深藍色制服的中年男子,非常眼熟。 他看著我說:「Sir, we've arrived.」 「Ohh, have we arrived ? Tha~nk you!」才來英國幾天,就想很做作地模仿一下那種不乾脆口音。 一邊說著也趕緊背著背包站起身來。 咦不對?這裡不像是Cambridge Railway Station啊! 「Excuse me, where is it?」我睜大眼睛,滿臉驚恐地問著眼前的司機。 「It's the last stop of the bus.」他臉上皺著眉頭,顯然我問了個很蠢的問題。不斷揮舞的左手,示意著我趕緊下車,我能感覺到他急著想下班 ,或許是晚上跟人約好看球賽喝一杯了。天曉得!
我就這樣迷迷糊糊地朝車門外走去。 前腳才剛落地,車門馬上「啪」一聲關了起來。那位大哥開著他的車,啊搖啊搖啊搖地揚長而去!(對!臉上大概正是蝙蝠俠系列裡小丑的那種笑容)只留下在獨自一人在荒郊野外的我! 我回想一下不久前發生的事。 從King's Collage逛完出來之後,到市中心搭巴士回劍橋火車站,然後搭車去飯店。對!我應該是這麼計畫著的沒錯。 劍橋和倫敦的道路一樣,錯綜複雜,有點像首爾的北村韓屋村那樣,好像怕人太容易找到路似的。 我索性依著導航在蜿蜒崎嶇的街道中找尋出路。 先是往右走,過了兩個紅綠燈,接著向左手邊拐進一個沒有人的巷子裡。巷子很窄,看起來最多只能讓一台腳踏車通過。一旁的天空已從傍晚的昏黃轉為湛藍色,正漸漸被夜幕吞噬著。冬天的英國,在太陽下山後會冷的直打哆嗦。我就這樣雙手插著在口袋,一邊加快我的腳步保持暖和。也不知道穿過幾個路口後,終於看到巴士站在我的斜前方。 部落客說,在劍橋,所有巴士都可以到市中心;所有巴士也都可以到火車站。所以看到大排長龍的人潮,我也不管是幾號巴士就上車了! 但上了車,還是有點擔心。特別問司機:「Are you going to the railway station?」 司機轉過頭來看了我一眼,對!就是那個穿著深藍色制服、帶著毛帽的中年男子,絕對錯不了。「Yes!」臉上還掛著不算難看的微笑。 「How long will be there ?」我問。 「I'll call you.」 太好了!覺得司機人真好。 於是我走到最後一排,找了一個靠窗的座位。將背包卸下後放在右手邊空著的座位上。欣賞著窗外傍晚的劍橋,然後手托著臉頰,悠悠地睡著了! 接下來的記憶就是一開始說的那樣子。 好吧!究竟是我睡過頭,還是司機壓根兒忘了我,暫時先不去追究。 身為一個爬過日本富士山、雲南玉龍雪山,征服了美國大峽谷、北京萬里長城和印尼婆羅浮屠的專業背包客,這樣的狀況當然要處變不驚、慎謀能斷! 寒戰行動總指揮李文彬說,先搞懂狀況,然後把線頭找出來,才能保住性命。(此時此刻,我覺得這部電影實在該拿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甚至是諾貝爾和平獎!) 我拿出手機,先用GPS定位現在的位置。
「距離Cambridge12公里?」 天呀!有沒有搞錯。 我雙手抓著手機,在胸前左搖右晃,定位沒有移動。 墊起雙腳,盡量地把手機舉高,還是沒有一點變化。 看樣子我確確實實是被發配邊疆了。 呃好啦!這種情況沒有被劫財劫色,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了。我只能這樣安慰自己。至少我還知道我在哪裡,還能著導航徒步走去旅館。 我掛上了藍牙耳機,打開了手機的閃光燈慢慢地往前走!你可以想像成電影《紅翼行動》(Lone Survivor)大戰前,馬可華伯格 (Mark Wahlberg)他們跋山涉水的情況。


(圖示)
當下真的會非常後悔,前一天還在倫敦玩鬼屋London Bridge Experience。心裏想著,開膛手傑克或是瘋狂理髮師會不會在哪裡突然出現,還是電鋸殺人魔等等會在背後追著我跑,想到我都冷汗直冒。 突然想起在成功嶺的時候,聽說唱軍歌可以壯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但現在我腦中一首歌都記不起來。沒辦法,當年我們幾乎是最後一名。 這下只好翻一下手機裡的KKBOX。 《縱貫線-亡命之徒》 恩,好像蠻貼切的,就唱這首好了。

出發啦 不要問那路在哪

迎風向前 是唯一的方法出發啦 

不想問那路在哪 運命哎呀 什麼關卡

當車聲隆隆 夢開始陣痛 捲起了風 重新雕塑每個面孔

夜霧那麼濃 開闊也洶湧 有一種預感 路的終點是迷宮

的確差不多就這個心情。(不是我在說,我都覺得可以拍MV了!) 就這樣野外求生了大約20幾分鐘後,耳機裡突然傳來Google導航的聲音:「請沿圓環靠右下交流道」。 那不就是說,剛剛我被野放在高速公路上?而勇敢的小巨人我,就在不知不覺中參加了英國國道馬拉松? 我向右邊不遠處望去,唯一的一點光源照在標誌牌上。 還真的是個交流道咧!翻桌了啦! 說到交流道,這地方我再熟悉不過了,還會以為我還在高雄當替代役,站在燕巢交流道指揮交通。 五指併攏手心朝前,向上抬高,吹著哨子 -「嗶~~~」,有時候會有喊水都會結凍的大頭症,真的。 好了好了,好漢不提當年勇,現在也不是緬懷過去的時候。 該是繼續背著包包往前走了! 希望還剩下40分鐘的路程沒有陡坡、泥濘,不要再被按喇叭,少被閃一點大燈,祝我平安順利!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西班牙公寓三部曲》 - 今天的反派,也可能成為明天的真愛

法國電影《西班牙公寓系列》以主角 Xavier 的人生為主軸,從西班牙留學生活開始,到落腳紐約成為單親爸爸。 2002 橫跨到 2014 ,整整 12 年,讓觀眾跟著主角們一同從稚氣青澀走到中年危機。整個系列節奏輕快詼諧,《西班牙公寓》、《俄羅斯娃娃》和《紐約愛情拼圖》中,導演 Cedric Klapisch 敘寫生命各個階段的問題,讓這部法國小品的層次感,與好萊塢商業片格外不同。 我的故事就像全歐洲,一切都從這裡開始。 2002 年的《西班牙公寓》 (Euro Pudding) 描述對未來徬徨的新鮮人 Xavier 到西班牙念書。在巴塞隆納( Barcelona )住進一間國際學生公寓,與來自歐洲各地的菁英朝夕相處,公寓內彷彿「歐盟」般充斥著差異、衝突與融合。 Xavier 自己的生活也一言難盡,遊走在道德的邊緣,背叛深愛他的法國女友、介入好友的婚姻、與女同性戀同居、甚至幫英國室友隱瞞偷腥。經歷瘋狂的一年後, Xavier 更認識自己,選擇實現夢想成為作家。 我們永遠不知道誰是最裡面的俄羅斯娃娃。 五年後的《俄羅斯娃娃》 (The Russian Dolls) ,邁入三十歲的 Xavier 雖然沒有一貧如洗,但也稱不上光鮮亮麗。感情載浮載沉,過慣了一夜情,明明自己寫浪漫故事,卻不懂愛情。直到遇見了前室友 Wendy ,浪子才找回真心。最後他明白,能成就「愛」的並不是完美女人,就像聖彼得堡( Saint Petersburg )比例完美的道路與建築,也不見得適合居住。《俄羅斯娃娃》象徵著,我們永遠不知道誰是最裡面的俄羅斯娃娃,總是一個一個試著,期盼每一個「她」是最後一個。 人生就像拼圖一樣,要對的角度才能拼湊出完整的圖形。 「人生看來是從A點到B點的一直線,但我卻一直在轉彎。」在 2014 年的《紐約愛情拼圖》 (Chinese Puzzle) 中, Xavier 成為爸爸多年後,對人生卻依舊困惑。對比當年留學時那些青春必備的荒唐,進入家庭後的責任和壓力沒有絲毫讓他感到平淡。「我和英國老婆在巴黎生活十年,她到紐約與美國人有外遇,我讓女同性戀有了孩子。為了美國國籍,我和一個華人結婚。在大蘋果我又遇見了初戀。誰想的到生活是如此複雜?」過去、現在及未來三段愛情在紐約再次交會,這一次, Xavier 終於從對的角度,完成自

《搖滾經濟學》- 音樂演奏的體驗經濟

博恩,脫口秀演員,最知名的音樂作品是YouTube 點閱率800萬的「Taiwan」和300萬點閱的「我怕練太壯」。 點閱率800萬是什麼概念? 蔡依林的代表作之一《馬德里不思議》是500萬人次觀看,而天團五月天的《成名在望》也不過稍稍比800萬多一些,1000萬點閱。(2021/7/7) 有這麼高的人氣,哪有不開演唱會的道理。 所以過年前,連續三天,脫口秀和演唱會組合的「博恩雙聲道」,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爆滿舉行。 在這個出唱片只會賠錢的年代,演唱會成了所有藝人的收入來源。 而音樂,就成了「體驗經濟」的完美教材。 從打造超級巨星開始,靠著「規模經濟」與「獨特性」就能創造數百倍,甚至數萬倍的市場價值。 而「數位經濟」的演算法,則持續幫這些巨星累積運氣,用更多的曝光佔據排行榜。 接下來,透過「供需原理」吸引熱潮,搶購門票。靠「差別定價」從忠實粉絲身上轉取更多利潤。 這還不夠,透過「控制成本」和販售周邊服飾配件,靠「互補商品」把那些零錢也收入口袋。 最後再高唱《We all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或是《入陣曲》,告訴所有人 ”你花的錢都是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enjoy it !“ 賺錢,還能聖潔的像上帝,難怪博恩願意拔腿毛穿裙子,套上緊身衣,還不怕在幾千人面前破音。 這就是歐巴馬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 Alan Kruger的七大搖滾經濟學原理。 在2021年最新出版的《搖滾經濟學》中,他形容經濟學和音樂就像雙聲道。 音樂產業能說明經濟學原理如何運作,以及各種經濟力量如何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 而經濟學家也可以在研究音樂產業的過程中,獲得對經濟與人類行為的新見解。 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方式和音樂有所連結。音樂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 《搖滾經濟學》: https://lihi1.cc/7bxDo/ken #搖滾經濟學 #天下雜誌出版 #跨界知識社群 #跨界推廣大使 #跨界創作者 #書摘 #經濟學 #音樂 #搖滾

「讓小說家討厭的那種人」 - 村上春樹的無奈

       不久前,時報出版了村上春樹最新的散文隨筆,自述35年來他如何寫出13本長篇小說,也介紹了外人想一窺究竟的小說家生活。二月以來,全台各地獨立書店同步舉辦《 身為職業小說家 》系列講座,台北首場「讓小說家討厭的那種人」,選在緊挨著松菸誠品一旁的 閱樂書店 。由身兼小說家、文學評論家於一身, 也是《 秘密讀者 》編輯、《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作 者朱宥勳主講,介紹創作圈與評論圈長久以來的愛恨糾葛。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文壇對村上春樹的評價很兩極。       「在一個評論發達的國家,才有機會看到對作品或作者的大力批判。」朱宥勳先提到日本與台灣出版圈的差異,「在日本,評論圈會據實評價文學作品。文學就像是他們的公共生活一樣,可以不斷地被拿出來討論。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辯證後,最後留下來的聲音就自然了定義作品的地位。」他說,「但在台灣批評一件作品,不只得罪作者本身,還可能遭到書迷的批鬥,甚至會斷了少數與出版社合作的機會,因為這個圈子實在是太小了。」大多數的評論家為了避免類似的紛爭,不是儘量少寫評論,就是蜻蜓點水地將這些作品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所以我們在台灣能看到真正客觀的文學評論或影評,實在屈指可數。 (為避免大家白花錢活受罪,朱宥勳揭露了兩種常使用的護航手段。第一種是在評論中只介紹內容,不下判斷。通常在作品表現差強人意的時候,評論家會著重在介紹作品的素材、結構或時空背景,不給予直接的正反面評價。第二種是在推薦序或評論中連結其他的作品。當作品空洞或結構鬆散時,推薦序會比擬一些名著,透過大篇幅闡述這些經典,巧妙地迴避要稱讚劣質作品的窘境,也能試圖營造出與名作同樣水準的錯覺。) 而面對日本評論圈給村上春樹的批判,他在這本隨筆裡,透露了他的輕蔑及無奈。「評論家常常還沒搞懂作者想說什麼,就從自己的觀點開始批評。」        一件作品成功的關鍵,在於「作者意圖」、「文本表現」和「讀者接收」三者之間能否環環相扣。首先,作家的文筆會直接影響到「文本」能表現出多少作者的想法。但有些時候,文字寫的非常精彩,讀者卻無法產生共鳴。這不見得是讀者缺乏素養,常常是因為每個人會用自己的美學規則在看待作品。也因此,面對不同觀點的評論,同一件作品會貶褒不一。專業的讀者要讓自己盡量理解作者本身的意圖,才能真正客觀地判斷文字表現是好是壞。        小說家要膽大心細,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