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早知道就待在家》 – 對旅人而言,精神和肉體的移動都能是旅行


 「想念北海道的雪」、「回憶2018年的紐約」、「那些在長灘島的日子」。

超過兩年的疫情,我的社群動態不斷地被這些傷感淹沒。「越得不到的越想要」- 以前專屬於愛情的台詞,現在更適合的Hashtag是「旅行」。彷彿我們的周遭是沒有綠洲的沙漠,水和養分只存在家鄉以外的地方。缺乏光合作用,就只能日復一日枯萎下去。


然而,那些千里之外的水秀山明,真的有那麼美好嗎?我們會因為參觀過羅浮宮,就成了文化人;摸到華爾街金牛就日進斗金;在淺草寺穿上和服拍照,就能變得溫柔婉約、端莊賢淑嗎?


這樣的「旅行」聽起來有如有神燈精靈,無所不行;又像是藍色小藥丸,擁有起死回生的能力。


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們萬華人一出生,背上就應該有左青龍、右白虎;經過北京天安門後,我開著坦克車也能在路上飄移。但現實好像沒有那麼神奇。


A picture containing outdoor, person, mountain, nature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在外商科技業,超過一半的同事都有留學的血統能夠負擔的家庭,都會盡量讓小孩接受海外教育的洗禮;而許多缺乏支援的年輕人,也會爭搶有限的打工渡假簽證。包括我在內,每一個離鄉背井,或正要揚帆啟程的人,不論是留學、工作或背包客,都相信遊子異鄉的累積,能幫助我們成為見多識廣、心靈富足的人。


不幸的是,突如其來的國境封鎖,強迫我們瞬間改變。待在家成為主流,必須出國的人都有難言之隱。曾幾何時機票、回國成了「病毒」的代名詞,即使十四天隔離也免不了人們的恐懼。


但幸運的是,我們開始找回其他方式,在家中也能探索自我。2021年出版的《早知道就待在家》,是出走了大半輩子的作家謝哲青,利用疫情期間,對「旅人」這個角色的反思。他把「閱讀」比喻為另一種旅行。萬卷書和萬里路一樣重要,我們沒辦法單靠足跡和經驗獲得成功,但可以透過閱讀養精蓄銳,等待重新啟程的那天。


  • 「誰說出門才能找到自我?只要不斷地移動,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都算是旅行,都算是每個人探索自己存在意義的一部分。」


  • 「旅行歡樂的程度,取決於心態與感受力,和目的地及預算沒有直接的關聯性。只要我們把遊山玩水的心情代入居家,就會發現從陽台遠眺路口的紅綠燈,和在阿拉斯加的雪原中仰望極光一樣新奇有趣。」

兩句話分別寫在這本書的一開頭和結尾。對於隨時準備好的人,就算在家裡的收穫,也不亞於旅行;而對於毫無準備的人,與其浪費錢和時間,不如《早知道就待在家》。

下一篇,我想把書中對「旅行文學」幾個有趣觀點,獨立出來寫

 


這次透過「讀墨Readmoo」的邀請,分享一下電子書的閱讀體驗。

優點:

#多載具切換,閱讀不間斷,上班偷看書沒煩惱。

以前在捷運上看書,得先找到位子坐下來。一個不小心書籤掉了,還得重新回想上一次看到哪裡。而Readmoo只要點開手機APP,它會自動翻到上次的進度,搭配我超薄零觸感iPhone12 mini,可以邊走邊看、站著看、趴著看或是躺在沙發上看。

進到辦公室,以前再閒也不敢拿書出來看,怕落人口舌被小人算計。但這次我用筆電進入Readmoo網頁版,除了可以直接接續早上在捷運的進度,戴上AirPods專注閱讀的犀利眼神,大概還會讓老闆和同事不敢靠近,除了30小時快就速讀完,或許也間接提升了我的考績和年終獎金。

A person using a computer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medium confidence

#Youtube和TikTok以外,陪伴通勤的另一種選擇。

每當我推薦書籍給身邊的朋友,大多數人的回應是「這麼忙,哪有時間讀書。」經過我親身實測發現,我花在Readmoo上面的時間並不是擠出來的,只是取代原先看YouTube或Tiktok廢片的時間而已,忙碌再也不會成為阻礙。

Calendar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low confidence

#畫線製作金句圖卡,文青必備

從Readmoo內建的劃線功能,不但完美復刻螢光筆的效果,還能一秒轉換成金句圖卡。上一秒剛剛吸收到的新知,下一秒就能出現在你的IG限動上,除了看起來很厲害,也能在照片或精選動態上輕鬆整理成懶人包。

Text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缺點:大概就是讓我書看太快,會花更多的錢買書吧。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西班牙公寓三部曲》 - 今天的反派,也可能成為明天的真愛

法國電影《西班牙公寓系列》以主角 Xavier 的人生為主軸,從西班牙留學生活開始,到落腳紐約成為單親爸爸。 2002 橫跨到 2014 ,整整 12 年,讓觀眾跟著主角們一同從稚氣青澀走到中年危機。整個系列節奏輕快詼諧,《西班牙公寓》、《俄羅斯娃娃》和《紐約愛情拼圖》中,導演 Cedric Klapisch 敘寫生命各個階段的問題,讓這部法國小品的層次感,與好萊塢商業片格外不同。 我的故事就像全歐洲,一切都從這裡開始。 2002 年的《西班牙公寓》 (Euro Pudding) 描述對未來徬徨的新鮮人 Xavier 到西班牙念書。在巴塞隆納( Barcelona )住進一間國際學生公寓,與來自歐洲各地的菁英朝夕相處,公寓內彷彿「歐盟」般充斥著差異、衝突與融合。 Xavier 自己的生活也一言難盡,遊走在道德的邊緣,背叛深愛他的法國女友、介入好友的婚姻、與女同性戀同居、甚至幫英國室友隱瞞偷腥。經歷瘋狂的一年後, Xavier 更認識自己,選擇實現夢想成為作家。 我們永遠不知道誰是最裡面的俄羅斯娃娃。 五年後的《俄羅斯娃娃》 (The Russian Dolls) ,邁入三十歲的 Xavier 雖然沒有一貧如洗,但也稱不上光鮮亮麗。感情載浮載沉,過慣了一夜情,明明自己寫浪漫故事,卻不懂愛情。直到遇見了前室友 Wendy ,浪子才找回真心。最後他明白,能成就「愛」的並不是完美女人,就像聖彼得堡( Saint Petersburg )比例完美的道路與建築,也不見得適合居住。《俄羅斯娃娃》象徵著,我們永遠不知道誰是最裡面的俄羅斯娃娃,總是一個一個試著,期盼每一個「她」是最後一個。 人生就像拼圖一樣,要對的角度才能拼湊出完整的圖形。 「人生看來是從A點到B點的一直線,但我卻一直在轉彎。」在 2014 年的《紐約愛情拼圖》 (Chinese Puzzle) 中, Xavier 成為爸爸多年後,對人生卻依舊困惑。對比當年留學時那些青春必備的荒唐,進入家庭後的責任和壓力沒有絲毫讓他感到平淡。「我和英國老婆在巴黎生活十年,她到紐約與美國人有外遇,我讓女同性戀有了孩子。為了美國國籍,我和一個華人結婚。在大蘋果我又遇見了初戀。誰想的到生活是如此複雜?」過去、現在及未來三段愛情在紐約再次交會,這一次, Xavier 終於從對的角度,完成自

《搖滾經濟學》- 音樂演奏的體驗經濟

博恩,脫口秀演員,最知名的音樂作品是YouTube 點閱率800萬的「Taiwan」和300萬點閱的「我怕練太壯」。 點閱率800萬是什麼概念? 蔡依林的代表作之一《馬德里不思議》是500萬人次觀看,而天團五月天的《成名在望》也不過稍稍比800萬多一些,1000萬點閱。(2021/7/7) 有這麼高的人氣,哪有不開演唱會的道理。 所以過年前,連續三天,脫口秀和演唱會組合的「博恩雙聲道」,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爆滿舉行。 在這個出唱片只會賠錢的年代,演唱會成了所有藝人的收入來源。 而音樂,就成了「體驗經濟」的完美教材。 從打造超級巨星開始,靠著「規模經濟」與「獨特性」就能創造數百倍,甚至數萬倍的市場價值。 而「數位經濟」的演算法,則持續幫這些巨星累積運氣,用更多的曝光佔據排行榜。 接下來,透過「供需原理」吸引熱潮,搶購門票。靠「差別定價」從忠實粉絲身上轉取更多利潤。 這還不夠,透過「控制成本」和販售周邊服飾配件,靠「互補商品」把那些零錢也收入口袋。 最後再高唱《We all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或是《入陣曲》,告訴所有人 ”你花的錢都是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enjoy it !“ 賺錢,還能聖潔的像上帝,難怪博恩願意拔腿毛穿裙子,套上緊身衣,還不怕在幾千人面前破音。 這就是歐巴馬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 Alan Kruger的七大搖滾經濟學原理。 在2021年最新出版的《搖滾經濟學》中,他形容經濟學和音樂就像雙聲道。 音樂產業能說明經濟學原理如何運作,以及各種經濟力量如何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 而經濟學家也可以在研究音樂產業的過程中,獲得對經濟與人類行為的新見解。 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方式和音樂有所連結。音樂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 《搖滾經濟學》: https://lihi1.cc/7bxDo/ken #搖滾經濟學 #天下雜誌出版 #跨界知識社群 #跨界推廣大使 #跨界創作者 #書摘 #經濟學 #音樂 #搖滾

「讓小說家討厭的那種人」 - 村上春樹的無奈

       不久前,時報出版了村上春樹最新的散文隨筆,自述35年來他如何寫出13本長篇小說,也介紹了外人想一窺究竟的小說家生活。二月以來,全台各地獨立書店同步舉辦《 身為職業小說家 》系列講座,台北首場「讓小說家討厭的那種人」,選在緊挨著松菸誠品一旁的 閱樂書店 。由身兼小說家、文學評論家於一身, 也是《 秘密讀者 》編輯、《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作 者朱宥勳主講,介紹創作圈與評論圈長久以來的愛恨糾葛。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文壇對村上春樹的評價很兩極。       「在一個評論發達的國家,才有機會看到對作品或作者的大力批判。」朱宥勳先提到日本與台灣出版圈的差異,「在日本,評論圈會據實評價文學作品。文學就像是他們的公共生活一樣,可以不斷地被拿出來討論。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辯證後,最後留下來的聲音就自然了定義作品的地位。」他說,「但在台灣批評一件作品,不只得罪作者本身,還可能遭到書迷的批鬥,甚至會斷了少數與出版社合作的機會,因為這個圈子實在是太小了。」大多數的評論家為了避免類似的紛爭,不是儘量少寫評論,就是蜻蜓點水地將這些作品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所以我們在台灣能看到真正客觀的文學評論或影評,實在屈指可數。 (為避免大家白花錢活受罪,朱宥勳揭露了兩種常使用的護航手段。第一種是在評論中只介紹內容,不下判斷。通常在作品表現差強人意的時候,評論家會著重在介紹作品的素材、結構或時空背景,不給予直接的正反面評價。第二種是在推薦序或評論中連結其他的作品。當作品空洞或結構鬆散時,推薦序會比擬一些名著,透過大篇幅闡述這些經典,巧妙地迴避要稱讚劣質作品的窘境,也能試圖營造出與名作同樣水準的錯覺。) 而面對日本評論圈給村上春樹的批判,他在這本隨筆裡,透露了他的輕蔑及無奈。「評論家常常還沒搞懂作者想說什麼,就從自己的觀點開始批評。」        一件作品成功的關鍵,在於「作者意圖」、「文本表現」和「讀者接收」三者之間能否環環相扣。首先,作家的文筆會直接影響到「文本」能表現出多少作者的想法。但有些時候,文字寫的非常精彩,讀者卻無法產生共鳴。這不見得是讀者缺乏素養,常常是因為每個人會用自己的美學規則在看待作品。也因此,面對不同觀點的評論,同一件作品會貶褒不一。專業的讀者要讓自己盡量理解作者本身的意圖,才能真正客觀地判斷文字表現是好是壞。        小說家要膽大心細,將